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襄樊新闻 >

从矿区到景区——保康县尧治河村转型发展写实

时间:2017-06-14 00:29 浏览:

  【消息】5月21日上午10时许,保康县尧治河景区接待中心停车场,十余辆旅游大巴陆续开进来。

  周末游客的集中到来,全在湖北尧神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郑顺华的意料之中。听说记者12年前曾来这里采访过,他兴奋地挥着手说:“过去的人工采矿坑道正在变身迷幻的洞探长廊,矿渣已垫起5处主题广场,全国唯一的磷矿博物馆也出现在这个山村里。矿业经济多年对这里山山水水的反哺,正让尧治河村成为生态旅游、度假养生、尧帝文化研学、社会主义新农村体验的胜地。”

  2014年,尧治河景区荣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现在正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开矿,留下的不是破碎的山河,而是更加美满的山水家园

  从景区接待中心出发,顺着蜿蜒的栈道前行,山峦起伏,群峰竞秀,古木参天,藤蔓缠绕,河水清冽,山雀欢歌。在长达10公里的尧帝神峡之中,十堰游客徐明华尽情地享受着山水之乐。“按理说,开矿炸山肯定会破坏植被呀,怎么这里偏偏是个这么美的风景区?”听说这里到处都是磷矿并且开采了近30年,徐明华充满了好奇。“山林养活了祖祖辈辈的尧治河人,我们什么时候都要注意爱护。”随行的当地导游告诉她,村里的孙开林书记的这句话得到了大家认同,开矿修路时,全村已经形成了这么一个习惯:将附近树木包上保护层后再放炮。

  从村里的梨花山到滴水岩小区,蜿蜒的公路长达4公里。

  尧治河村党委委员、村委会副主任杨占杰告诉记者,这段矿山公路本可以直接穿过山梁而建,但为了保护一处500亩的山体植被不被破坏,村里多花费1000万元,选择了绕行。“不爱惜树木植被根本行不通,村子就在矿区里,大家还是要住下去的!”杨占杰说,生存的现实需要,使得尧治河人在追求富裕的同时,敬畏大自然,呵护大自然。

  从2000年开始,尧治河村先后修建了16处共6公里隧道,为的是不破坏原有的山体植被。“矿开到哪里,植被恢复到哪里;公路修到哪里,树就种到哪里。”湖北尧治河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监督大队大队长周清国说,村里先后投入近6000万元做到了这两点。

  对植被悉心呵护和培育,让尧治河村的自然生态优势逐渐凸显。国家对环境保护的加强,又使磷矿开采量面临收缩。

  在这种背景下,尧治河村开始从“卖矿石”向“卖风景”转型。

  经过2013年一年的努力,废弃的矿山上种上了茶花、红梅,成了鳞次栉比的层层梯田、风景如画的路边花园。

  近三年,这里恢复矿山植被2600多亩,退耕还林1800多亩,人工造林7700多亩,经过治理后的尧治河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在尧治河村美丽的风景中,坐落着龙门口和滴水岩两个居民别墅小区。本地居民160多户、640多人和外来务工者2000余人常年在这里生活。

  山水,赐予了当地人衣食用度,今天还给予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和打工者以身心滋养

  2004年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后,尧治河村按照“一户一院、一院一景、一景一特”的思路,建成了一个新型生态村庄。“村里建设得漂亮了,环境好了,普遍富起来的村民是不是过得比城里人还快活?”村里的当家人孙开林笑着问记者。

  因为新农村建设成了样板,深山里的尧治河村吸引了一批批的海内外参观者,越来越多喜爱乡村游的游客纷至沓来。

  在磷化工、水电等领域稳固发展的基础上,尧治河村决定结合新农村建设,利用丰富的自然禀赋和人文潜质,把旅游度假业打造成全村的新兴产业龙头。

  2004年,尧治河村请来全国知名的旅游规划专家,编制出了《尧帝大峡谷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2006年,尧治河村以320万元的价格,买下了邻近的十堰市房县一个乡镇的野人洞、野人谷两个风景区50年的经营权。这是尧治河村调整产业结构、大手笔发展生态旅游迈出的关键一步。

  近年来,尧治河村先后投资数亿元,开发旅游景点、宾馆、停车场等,实现旅游年综合收入1亿元。

  2016年,这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万元,100%的农户住上了别墅,村里2000多名外来务工者享受着尧治河的“村民待遇”。2010年,在姐姐的介绍下,四川姑娘段华来到了尧治河村:“本来只是打算过来实习的,最后决定留下来。”

  经过几年的历练,段华已经成长为湖北尧治河集团有限公司的主管会计。她在这里结识的爱人是邻村人,在尧治河村的一家磷矿公司上班,两个人每个月的收入可以达到1万元。“在这里,环境宜人,各种福利待遇也很完善,生活质量蛮高的,我们准备在这里一直干下去!”段华坚定地说。

  她还称,等爸妈退休后,她和姐姐就把二老接过来,让他们在这里安享晚年。

  青山绿水,鸟语花香。

  正值夏季,由32栋纯徽派建筑风格别墅组成的尧治河太极养生馆里舒适凉爽,夜间还需拥被而眠。

  养生馆周边密布着尧治河水库、滴水岩瀑布、野人沟等十余处景点,环境清幽,景色宜人。

  四月雪,八月霜,六月早晚气凉爽。地处高山的尧治河村在最热的七月和八月,日平均气温仅20摄氏度,最热也不会超过30摄氏度。

  上高山避暑,在享受清凉的同时往往得忍受潮气。不过,在尧治河村却无此虑,即使是在雨天,空气也依然干爽。这是因为它所在山谷呈南北走向,利于通风,空气中的水分会不断被“挤”去。“6月份,将会有一个50余人的度假团队来这里入住。”郑顺华告诉记者,尽管试营业才一个多月,但是已经有来自西安、武汉、十堰等地的游客来这里度假避暑。

  文化,不仅可以传承和发扬,也可以引进和输出,进而形成当地独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尧治河原名尧子河。相传,始祖尧帝和儿子丹朱曾率众在此治水。

  围绕故事建景点,围绕景点说故事,尧治河村加强对尧文化研究的落地与转化,通过父与子、家与国、爱与恨、公与私的故事情节,充分展现尧文化大美、大德、大和、大善的大公境界和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通过“三湖五峡七园九滩十瀑二十四桥”系列景观,让游客在10公里长的尧帝神峡尧文化画廊里,充分领略和体验飘逸在山水人间的“尧精神”“尧文化”。

  2014年4月,尧治河村建成了尧文化传播研究院,并与山西临汾、河南平顶山尧文化研究协会联手,研究整理出“帝尧出世、尧造围棋”等12个经典的历史故事,收集了一大批学术论文、辞赋、字画,挖掘出尧的古老传说。

  “很多游客对此很感兴趣,特别是老人和孩子,听得很认真。”导游赵凌霞说,“每次带团走到寻子园、对弈园等景点,大家都要多停留一段时间。相传尧帝发明了历法,这标志着当时的中国有了农耕文明。这总能勾起游客的好奇心。”

  “妈妈,这是什么?”在尧治河村农耕文化博物馆里,许多小朋友围着身边的大人问东问西。

  农耕嬗变、农耕记忆、农耕器具、乡村工匠、乡村居室、乡村习俗……走过一间又一间的展厅,不少游客想起了祖先,忆起了乡愁。

  在尧治河村委会后的长岭上有这样一条路,它在蓊郁的密林间时隐时现,在一派静谧中斗折蛇行,但却成为不少探险游客的向往之地。因为,它曾负载红军的脚步。

  1931年,贺龙率红三军将士经马桥沿此路西进,攻占房县后,建立了鄂西北根据地……

  因为这条林间的“红军路”,尧治河村更多了一份红色文化底蕴。

  “说实话,很多东西我都没有见过,这些都是历史,很受用。”游客任高琴是一名教师,在她看来,尧治河村的人文历史比风景更加有魅力和影响力。

  吸引游客的远不止于此。

  走进中国磷矿博物馆,任高琴再次被震撼。

  在这里,她看到了尧治河村艰苦奋斗的历程和精神,知晓了磷矿开采的知识和技术发展。“这是一个很棒的科普文化基地。”她说,在尧治河村走一遭,犹如读了一本厚重的历史书。

  旅游,不是让原住民和游客分开,而是让彼此增加交流,进而零距离相互体验

  聚鲜品农家乐的老板娘是李守菊,这名48岁的农村妇女把自己的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2014年,在村委会的号召下,她办起了农家乐。

  5月20日的晚上,侄儿领着6名游客来到了她家。

  “当天晚上给他们炒了5个菜,有我们当地的一些野菜,他们都说很好吃。”晚饭后,6名游客在李守菊家住了下来。“一个房间一百元,可以睡两个人。”李守菊说,游客的大量涌入带动了当地农家乐的大发展,也让游客和村民间有了更好的交流沟通。

  景区是村庄、村庄是景区,每一家农户就是一个景点。这座山村的旅游业态别具风情。

  在尧治河,村民家门敞开。对于过路游客的询问和参观,李守菊直言:“很愿意,来者是客,一定要好好礼待。”

  李守菊告诉记者,村里还特别组织了培训班,对经营农家乐的村民进行培训,包括接待礼仪、村史风俗讲解等,目的是方便他们更好地为游客服务。

  在孙开林看来,通过社会治理,在尧治河村,人、景、村可以实现有机融合。

  为此,尧治河村实施了“十个一”文化工程,即每家每户设置一间书房、设置一间标准客房、申请一个博客、修建一个花坛、摆放一件艺术品、悬挂一幅字、悬挂一幅画、会背一首古诗、会讲一个故事、会唱一首歌,并实行党员和村干部包保制,形成家家户户比学文化的氛围。

  在尧治河村,矿区建成景区,景区建成文化生活区,“三区”融合正逐渐由目标成为现实。

  今年5月初,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与美国加美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大陆代表总经理马寅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梦幻景区。项目总投资10亿元,主要有尧治河龙池高山草原旅游区、尧帝神峡旅游区、马绵河旅游区三大旅游建设项目。根据项目进展和需求情况,项目融资最高可追加至15亿元,合作期限可达8年。

  5月21日,记者登上这里海拔1600多米的龙池高山草原旅游区,望着山下的胜景,放眼远处房县的两处景区“飞地”,站在顶峰听着主人充满激情的介绍,我们的心灵形成了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