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襄樊新闻 >

从“大”向“强”的铿锵足音

时间:2017-04-03 01:48 浏览:

  【消息】一台台收获机轰隆隆驶过,一垄垄土豆像人参仙果一样,从泥土地里翻腾出来,整整齐齐地铺成一排排,再经过专业机械捡拾、扎捆、传送,没过一会儿,一辆辆载满新鲜土豆的货车就驶向高速公路,送到客户手中……5月31日,襄州区石桥镇吴集村,在顺轩农机专业合作社的3000亩土豆基地里,一部收土豆的“科技片”正在上演。

  “从深耕、整地、起垄、播种到中耕、施肥、收获,我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顺轩农机合作社负责人赵明辉告诉记者:“机械化使土豆的亩产提升了15%,达到4000多公斤,每亩可使农民增收500元。现在合作社辐射带动了周边订单土豆种植500多户,面积已达到15000多亩。”

  近年来,在襄州,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土地向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集中,龙头企业向农产品加工园区集中,重点农业项目向现代农业板块集中,农业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生机蓬勃。

  “五指并拢”破瓶颈,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襄州模式”

  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后土地闲置,生活在城里的“农二代”不愿回乡种地,留守老农民没体力没技术种不了地但又不愿意丢地……当前,“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已经成为农业农村面临的新课题。

  经过长期观察、实践,2009年,时任襄州区张家集镇农技站助理农艺师的宋涛,摸索出了一套解决办法。

  结合襄州区推广机械插秧,宋涛在张家集镇周垱村三组的400亩水田里进行标准化种植实验和机械插秧示范。采取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施肥、统一机械插秧,实行育秧、插秧环节上的机械化作业,服务收费采取“先使用后埋单”的办法,在粮食统一收购后向农户收取。那年秋收之后,各家一算账,400亩实验地亩平增产150多斤,用机械收割稻谷加工后整精米率也提高了近10%。“我家的15亩地,全都交给了宋涛他们管理,刨去他的服务费,我每亩还能赚个五六百块钱。”当被问到为什么要加入合作社时,张家集镇周垱村二组周明江喜滋滋地算起了增收账。

  随着接管的土地越来越多,宋涛感觉到单打独斗已不能适应农户需求。2010年12月,宋涛联合7位农机手,成立了襄州区双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耕种、插秧、收割、烘干、销售等主要农业生产环节的全程机械化服务。

  合作社根据农户的需求,推出了“三道菜”:一是全托。为农户提供耕、种、收、管、售等系列服务,服务费在粮食收购时结算。二是半托。农户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部分劳务项目委托管理,农户只负责种子、化肥、农药、水电等农资投入。三是点单。根据农户需要,解决生产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2009年,我们合作社托管土地1800亩,如今已达到10万亩,托管范围涉及湖北、河南两省4县(市)区、30多个乡镇。”宋涛向记者介绍,双丰收推行的“土地托管模式”,在坚持农户土地承包权不变、农民经营主体不变、农民受益主体不变的条件下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几年来,共引进推广水稻、小麦等新品种20多个,推广硬盘育秧、生物配肥、卫星导航插秧等新技术10余项。

  除了实行土地托管,襄州区在土地流转、入股、企社共建、龙头带动方面也大胆突破,已经探索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五大模式”,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襄州区穗岁丰合作社发展社员600余户,土地入股面积达到1.2万亩,入社农民每亩平均比分散农民经营增收300元以上;东风井关农业机械有限公司2014年落户襄州,拟投资55亿元,建华中地区最大的农机装备制造基地;

  依托正大、鲁花等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优质、生态、安全种养基地。鲁花公司建立3万亩花生基地,农户亩可增收500多元……

  “四大主体”唱主角,培育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襄州方向”

  发展现代农业,抓手在哪?

  “在现阶段农业经营上,必须要加快培育农业经营主体,以此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襄州区委书记王宇华掷地有声。

  紧紧围绕“农业如何走、农民怎样增”的瓶颈性、制约性问题,襄州区深入开展研究和有益探索,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等农业经营的“四大主体”,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襄州区借助登记注册制度改革的东风,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积极推动家庭农场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目前,襄州区85%以上的村组都有了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已达279家,注册资本金40829.5万元,经营范围涵盖农业服务、粮食种植、畜牧养殖、花卉苗木等多个领域,家庭农场已经成为襄州农户增收致富的“新阵地”。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襄州区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和“三年倍增计划”,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6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7家,市级46家。积极培育知名品牌,围绕米、面、油、畜牧、传统特色等5个主导产业着力打造名优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

  去年,乐峰香米、丰庆源面粉等企业的8个产品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形成了“希望”“聚香达”“古襄阳”等10多个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20多种农副产品进入国内大中城市并出口。

  充分利用“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及全市重点打造的特色产业园区等优势,襄州区争取项目和资金扶持,加快园区建设步伐,促使各大项目陆续建成和投产。鲁花二期6万吨菜子油生产线项目、三期注塑包装项目已投产。

  通过实施“一村一社”、银社对接、人才培训、农超对接、品牌培育等五大工程,促进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档升级,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09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53家,覆盖农、林、牧、副、渔等各行业。

  襄州区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致富、讲诚信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目前,该区1300多名农民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三足鼎立”成体系,激发农业农村活力的“襄州改革”

  发展动力大不大,关键在机制活不活。“针对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焦点、难点,襄州区加紧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农村金融体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大体系创新改革,激活农村生产要素、解放农村生产力。”襄州区农业局局长姜远龙说。

  位于襄州城区的洪山头社区,2007年成为该区第一个“三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

  通过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决策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使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相适应、相结合……洪山头社区股份合作社创新并形成了一整套产权机制,极大地加快了集体经济发展步伐,真正使集体资产“动”起来、“活”起来,实现保值增值。

  经过精心运作,该合作社投资组建的洪兴悦建材有限公司,年生产3000万块节能环保型灰渣砖,当年的产值就达到400多万元。

  目前,襄州区已有12个村开展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成立12个社区股份合作社,共有股金12164万元,股东32896个,涉及9946户、42842人,耕地面积20481亩;12个试点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4687万元,年均增长12.8%,共向个人股东分红2142万元,上交国家税金681万元,安排农民就业2841人。“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心头病”。怎么解决?

  对此,襄州区加强农村金融体制创新:通过积极开展“富民兴社诚信创业计划”、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集合贷”、“商圈贷”等有效举措,与市担保公司、市民生银行、区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合作……通过各种“银社对结”活动牵线搭桥,共为合作社成功融资贷款1125万元。

  资源开发、土地经营、服务创收、产业带动……作为全省10家农村体制机制改革试验联系点之一,襄州通过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成熟的村级经济发展新路。去年,襄州全区394个村(社)集体经济收益总额达到13589万元,村集体经营纯收入达到9544万元,年经营纯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村259个,占全区总村数的66%,同比增长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