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孝感新闻 >

在新型工业化指引下的孝感经济强市发展实践

时间:2016-10-11 04:39 浏览:

夯实“底盘”谋跨越
——在新型工业化指引下的孝感经济强市发展实践

  ◆提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工业是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大动力,是创造社会财富、增加财政收入的第一大源泉,是保障民生、吸纳就业的第一大载体。”近几年,我市集中各种力量,整合各类资源,以工业为主体,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工业向创新驱动型、质量效益型、智能融合型、绿色低碳型、生产服务型转变,全力打造孝感工业升级版,夯实经济强市的底盘和硬实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发展不够是孝感最大的市情、最大的实际。产业是实体经济的集合,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加快孝感发展必须首先在产业发展上实现突破。
  2012年,在全市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修班主体班开班式上,市委书记陶宏提出:“要抓住总量扩张这一首要任务,以做大做实做强产业为支撑,努力把孝感建成全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发展区、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区、商贸物流和旅游休闲特色发展区,巩固在武汉城市圈靠前的位次,提升经济总量在全省的比重和位次。”
  产业兴,则经济兴。近年来,我市在做大做多做强市场主体、培育工业经济发展后劲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由全省第7位上升到第4位,工业经济实现新常态下的逆势上扬、进位发展,传统农业型地区挺起了发展的“脊梁”。

 

  三大工程 助力企业快速成长

  实现孝感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叫响“三个第一”的理念,即工业是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大动力,是创造社会财富、增加财政收入的第一大源泉,是保障民生、吸纳就业的第一大载体。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2011年,我市出台了《关于实施“三大工程”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在全市强力推进百家骨干企业提升工程、千家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万家小微企业孵化工程,做大做多做强工业企业,增大工业经济总量,形成大、中、小企业全面推进、梯次鲜明、结构合理的良好局面。
  ——百家骨干企业提升工程。根据企业规模、经济实力、发展前景动态确定100家骨干企业,按照“六个一”的推进办法,实施“大投入、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牌”措施,加快龙头企业提升,推动骨干企业发展成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发展成产业集群。
  ——千家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在支柱产业、产业基地、重点产业集群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促其成长壮大。
  ——万家小微企业孵化工程。降低创业门槛,放宽企业登记条件,简化准入程序,促进各类创业主体发展。加大孵化基地建设力度,提升各类开发园区,建设一批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创业基地,培育一批高科技型创业基地,打造一批创意产业设计、研发基地,发展一批商务楼宇企业总部基地。
  政策红利如何落到实处?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形成一个共识:只要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好事实事,就应该大胆地干,用心地干,干就干好。增强服务的主动性,迈开步子走进企业、走进企业家,知冷暖,明需求,解难题——
  打好“政策拳”,支持发展。出台《降低企业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推出10个方面28条利好政策,助力企业降成本、减负担,促进实体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组织政府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作出严格依法行政的公开承诺,落实各项减负政策。组织金融机构与政府签署承诺书,做到对企业贷款“不压贷、不断贷、不抽贷”,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督促金融机构贯彻国家降息政策,减少企业融资成本。出台“1+2+N”等一系列鼓励企业创新转型发展的政策文件,拿出1000万元作为企业创新转型的“创新券”,鼓励企业创新升级。
  打好“要素拳”,强化保障。在资金保障方面,拿出10亿元成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市本级工业企业发展;创新政府资金使用方式,拿出1.2亿元作为风险补偿金,设立了“集合贷”“增信贷”“助保贷”等一系列新型金融信贷产品,为180家企业新增贷款14.3亿元;拿出1亿元作为企业过桥资金,为57家企业提供5.64亿元过桥贷款。在用工方面,举办“春风行动”大型招聘会,开展校企对接活动,缓解企业用工难。在人才支撑方面,切实兑现人才奖励政策,认真落实《产业集聚区院士专家对接机制》,在全市38家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基础上,又在15个产业集聚区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
  打好“服务拳”,助企解难。继续实施“四大家”领导包保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制度,狠抓“六个一”工作机制落实,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继续扩大“千名干部进千企,优质服务促发展”活动成效,实行“一企一策”,一个专班、一个信息员,全力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环境是阳光雨露,是空气土壤,企业之树必将茁壮成长。“三大工程”实施以来,我市逐步形成大、中、小企业全面推进、梯次鲜明、结构合理的良好局面。“三大工程”实施以来,我市逐步形成大、中、小企业全面推进、梯次鲜明、结构合理的良好局面。截至今年6月,全市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超过500家,过10亿元企业28家,今年可新增3家10亿元企业。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262家,近几年年均新增100家以上,总量居全省第5位。小微企业达到12000家,新增1000家以上。

 

  产业集聚 助推经济跨越发展

  展开孝感经济发展地图,气势恢宏的产业集聚区攻略清晰可见:食品加工集群裂变发展,化工产业集群气势磅礴,纺织服装、粮食机械等产业集聚区枝繁叶茂。25个优势明显的产业集聚区亮点纷呈,成为功能完善、结构合理、产业类同、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型航母”。
  2013年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含24个产业集聚区在内的事关全局的100个重大工程项目,为推进“五个跨越”、建设“五个城市”提供项目支撑。2015年新增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区,形成25个特色产业集聚区。
  经过几年的建设,25个产业集聚区产销规模不断扩大,龙头骨干企业引培加快形成,特色园区建设初见成效,已经成为我市招商引资的主载体,工业强市的主力军,改革创新的主平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截至2015年底,25个产业集聚区汇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91家,比上年增加71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81亿元,同比增长7.2%,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75.5%。
  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达到6个,超5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达到13个。
  孝感市电子机械、孝感市(高新区、汉川)纺织服装、汉川市食品、孝南区纸品、云梦县塑料包装、应城市化工、安陆市食品加工(含粮油加工装备)等7个产业集群列入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行列。
  25个集聚区错位发展、亮点纷呈——
  孝南森工产业园、孝南纸制品集聚区、汉川皮草城、汉川金鼓家具城等一批产业集聚区发展步伐加快;
  市高新区汉光光电产业园、三江重工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加快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
  孝昌机械电子集聚区目前在建续建项目13家,总投资9.49亿元;签约及洽谈项目18个。其中惠洋电器二期、建浩科技二期、爱商光电等一批项目对全县电子机械产业发展的支撑力不断提高;
  孝南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湖北立锐机电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被省科技厅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七种产品被登记备案为高新技术产品,孝感市第一家科技企业专业孵化器“华中模具产业孵化器”在该集聚区诞生;
  汉川金属制品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湖北最大的金属制品生产基地,钢帘线生产能力全国第一,童车童具成为中南地区最大出口基地,已经形成了以福星科技、永和安集团、黎明钢构等企业为龙头的金属加工产业以及童霸、小太阳等企业为龙头的童车产业集聚区。
  产业集聚效应叠加,推动经济逆势增长。25个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孝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弯道超越 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版

  新常态下,经济进入增速换档期,粗放发展难以为继;结构调整进入阵痛期,利益相关方加速博弈;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矛盾叠加凸显……
  孝感各地深刻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有效引领新常态,坚持创新驱动,破解要素瓶颈,全面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用新理念引领新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弯道超越”。
  ——借智创新,竞进提质。我市大力开展产学研结合,引导市场主体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利用科研院校的优势资源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通过创新驱动跑出经济增长的加速度,打造经济增长的转型升级版。
  我市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相互联动的技术开发推广体系和科技平台服务体系,建立各级各类企业研发机构147个,国家级孵化器1家,省级孵化器2家,其它孵化器9家,基本形成了“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创新体系。全市80%以上的科技型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产业集聚区对接院士专家团队,将高端智囊植入“产业链”。全市在产业集聚区和工业企业中建立60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146个。
  ——并购重组,借船出海。我市工业企业通过股权改造、招商引资、引进战略投资人等多种形式,创新开发“原字号”,改造提升“老字号”,培养壮大“新字号”,强力扶持“民字号”,深度融合“军字号”,在并购重组中做大做强工业企业。
  新都化工集团十多年来先后购并了应城盐碱厂等3家国企,通过技术改造和上市融资,盘活资产6亿元,新增投入23亿元,年销售收入近35亿元,税收近1.5亿元。
  原国营企业四四0四厂通过改制,引进民企汇通集团购并企业资产,成立民营企业汉光科技后,累计投入6亿元,建成汉光产业园,“十三五”期间还将投入6.5亿元,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真空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
  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强强联合。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和意大利马瑞利集团联合投资4000万欧元,在孝合作建设华中马瑞利汽车照明项目,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新型车灯项目。
  有产业关联的民营企业之间收购重组。云梦中一科技斥资1亿元收购安陆中科铜箔有限公司,企业由原来的单一生产锂离子电池,扩大为生产用电解铜箔,铜材加工、锂离子电池等系列产品,实现了全自动化、低电耗、连续高品质生产。
  新的战略投资者使国企焕发新的生机。黄麦岭磷化工公司被省联发投控股后,5年计划新增投入10亿元,12年新增投入100亿元,建设产业园区,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促使其成为龙头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11个重点产业有100多家企业参与了收购、并购和资产重组,占全市规模企业的10%。
  ——双轮驱动,升级增效。传统产业是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可靠支撑和现实增长点;新兴产业是实现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也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突破口。近3年来,我市采取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着力抓好传统产业上档升级、转型提升,实施了319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
  纺织服装、盐磷化工等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焕发了生机。际华三五0九纺织有限公司,近年来累计投入3亿余元,引进德国和比利时设备,建成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支精梳纱、高档服装面料生产线。
  新都化工在立足纯碱、氯化铵等传统产品的同时,加速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开发了水溶性肥料,打造了中国复合肥行业唯一完整的盐—碱—肥产业资源链。
  湖北双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加快盐碱钙循环制碱升级改造,将2008年新增的40万吨/年联碱装置改造成50万吨/年氨碱法装置。
  金红叶二期扩能项目热电联产技术改造,改变过去传统的燃煤锅炉供能模式,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碳排放。
  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孝感在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的道路上,步履更加铿锵,经济强市建设的“底盘”更硬更实。

上一篇:相约孝昌 爱聚花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