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襄樊新闻 >

“双创”驱动拉响发展新引擎

时间:2017-06-30 09:30 浏览:

  【消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强国之策。近年来,襄阳的创业创新热潮持续高涨,在央视财经频道2016年发布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有关数据排名中,襄阳作为中国创业创新活力排名显著上升的城市,位列榜首。

  截至2016年底,全市注册登记的创业主体达53.4万个,比2008年末的9.96万个净增43.44万个,增长436.14%;注册资本达3565.81亿元,比2008年末的118.85亿元净增3446.96亿元,增长2900%。

  建平台:为“双创”培育沃土

  近日,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建设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公布了首批14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名单。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榜上有名,分别获批首批省级区域示范基地和高校院所示范基地。

  如今,这样的“双创”平台,在襄阳已是遍地开花。北京优客工场、湖北乐叮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汉江创业创新产业园、智行众创空间、建设路21号创意园……这些配套完善、资源集聚的创业创新平台,能够让创业者拎包入驻。

  今年1月,位于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的襄阳人才创业创新超市正式开业。超市的“供货商”是已经入驻的60多家服务机构,而“商品”则是为企业提供财税代理、证照代办、印章刻制、政策咨询、劳务派遣、天使投资、第三方检测、环境评估等40多种服务。

  襄阳还在全省率先设立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吸引金融机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入驻,为中小企业提供事务代理、创业辅导、人才培训、管理咨询等10余项专业服务。目前,全市共建立55个综合性创业示范基地,入驻企业4250家,吸纳就业人数13.3万人。利用资源优势,湖北文理学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7个大学生创业基地,已累计带动上万人创业就业。

  “有才华你就来,人人都是创客!”2016年第五届创业创新大赛令许多人热血沸腾。来自全国各地的280多支团队参与其中,环保装备制造、燃气发动机及发电机组、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等高技术、智能、环保项目层出不穷。创业项目受到创投机构追捧,纷纷为创意“买单”。赢得财富总裁谢作平相中了“工业行业机器人”项目,湖北东方玉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3000万元投资。

  在襄阳的“双创”共享平台上,“资本”碰撞“知本”,“口袋”遇上“脑袋”,市场活力不断迸发。通过开展“全民创业服务月”“创业导师行动”“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一大批项目和机构成功对接。

  壮主体:虹吸效应不断显现

  2016年10月,我市出台《关于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客空间建设的实施意见》,对2016年1月1日后入驻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企业,给予场租第一年全免、第二年减半、第三年减20%的扶持;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孵化器给予一次性100万元补助……

  这样的扶持政策,只是近年来我市各类创业创新政策的一个缩影。为了优化“双创”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关于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来襄创业就业若干意见》《关于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扶持政策,襄阳的虹吸效应不断显现,各类创业创新的人才迅速向襄阳集聚,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与此同时,各类投融资服务也在不断优化,简政放权改革也在不断深入。

  5月24日,枣阳市38家企业集体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这意味着“枣阳市科技板块”亮相湖北四板市场,使湖北四板县域特色产业板块增至66个。近年来,我市紧密对接湖北四板市场,已成功培育了“襄阳市科技成长板块和互联网板块”“谷城县科技板块”“宜城市科技板块”“枣阳市科技板块”等5个县域特色产业板块,形成了一批科技型挂牌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这是襄阳鼓励企业进军资本市场的又一次探索。

  围绕支持全民创业、回归创业和微型企业发展,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补贴、场租补贴、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真金白银的扶持。

  2016年,市财政出资10亿元作为政府引导基金,向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资本募集和争取省长江产业基金支持,共同筹集40亿元,设立规模为50亿元的母基金。

  为加快推动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市政府与相关商业银行共同设立了总额度为1亿元的汉江科技金融基金,积极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积极培育新兴金融业态,创办了“口碑贷”“乐贷网”等互联网金融平台,有效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简政放权改革在深入推进。全国第一家地市级行政审批局已正式运转。行政审批局设立创业服务窗口,为创业者现场提供个性化服务。实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同时,推行集群注册制度,进一步为企业开办和成长提供便利化服务。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四个零门槛”,以宽厚的户籍政策吸引新居民落户襄阳。

  促转化:让“双创”更有创意

  如果科技成果无法实现从实验室专利到市场产品的转化,就无法带来实质性的效益。

  2016年6月,全国首家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的“互联网+科技孵化”基地——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襄阳分中心投入使用,为襄阳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提供强大支撑。

  2016年10月,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推介(拍卖)会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襄阳分中心举行。来自农业、医疗、电子、机械、软件等领域的100余项科技成果现场找“婆家”,达成合作意向15项,拍卖项目2项,成交金额达480多万元。60多个项目参与,10个项目进入决赛,收到7张投资邀约函……随后的“互联网+项目专场路演”活动让企业和专家评委面对面,使科技成果与金融资本成功对接。

  这是襄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次生动尝试。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综合创新能力位居全省第二。

  这些科研中心的科技创新成果如何转化为生产力?襄阳自有对策:由3个国家级、16个省级和4个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组成的相对完善的科技孵化体系已经形成。基于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现代农业等产业进行的创业创新正在襄阳发展壮大。

  在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市经信委、市创业服务局大力实施企业家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并成立创业导师团,组织我市大中专院校的专家教授、企业家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辅导;市人社局探索了襄阳创业培训“三种模式”;市商务局与院校合作,为企业定向培训电子商务实用人才,为电商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高端人才是创业创新的稀缺资源,是科技成果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我市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29个,资助科技经费5100万元;支持产业创新团队20个,资助科技经费1060万元;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人、湖北省“百人计划”专家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