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襄樊新闻 >

着力激发创新要素爆发力

时间:2017-06-16 09:31 浏览:

  【消息】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襄阳一手抓“大众创业”激发市场活力,一手抓“万众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

  从汉江之滨到滚河两岸,从荆山脚下到鄂北岗地,襄阳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动力十足。

  集聚创新资源,用好创新成果,鼓励创新创造……襄阳正激发着创新要素的爆发力。

  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去年10月12日,襄阳“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启动。首场活动举行了2016年度“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和“隆中人才创新团队”资助仪式,资助资金共1430万元。

  湖北乾兴化工有限公司的“水性工业漆和水性树脂研究与应用”项目入选“隆中人才支持计划”,一次性获得200万元资助。“这笔资助很及时。”该公司技术总监于郭博士说,创新创业道路上充满艰难险阻,但襄阳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让他们坚定了信心。

  这只是近几年来我市推行创新创业扶持新政的一个缩影。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之路,襄阳一系列新政激励科技创新。

  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孵化器给予一次性100万元补助。去年10月,我市出台《关于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客空间建设的实施意见》。

  制定专利工作“黄金十条”,重点对发明专利给予申请资助和授权奖励。近5年来,襄阳共申请专利30820件,其中发明专利11000件;授权专利9033件,其中发明专利570件。

  先后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襄阳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在政府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人才引进等方面,营造了比较优势突出的政策环境。“政策环境的完善只是创新创业的一部分。”市科技局局长黄斌表示,逐步优化的投融资服务和不断深入的简政放权改革与之环环相扣。

  围绕支持全民创业、回归创业和微型企业发展,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补贴、场租补贴、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真金白银”的扶持。

  对新建的国家级独立型科研院所给予一次性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重点支持;对引进的海内外高端人才给予100万元至300万元的科技经费支持。

  近5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减免所得税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就达18.5亿元和28.6亿元。这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组合拳”,正在激发襄阳创新的活力与动力。

  强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今年2月,市人才创新创业超市开业“满月”,该超市已接到襄阳各中小微企业及创客订单300个。

  在市人才创新创业超市服务大厅里,已有口碑贷、向阳团、邮储银行等12家单位入驻,为前来咨询的创新创业人才、企业提供融资投资、高企认定等10大类20多项“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服务。

  “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行为错位和越位以及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黄斌表示,我市强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

  2015年5月,企业类市场主体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三证合一”在襄阳全面推行。

  2016年10月,襄阳再推“五证合一”改革,即在“三证合一”的基础上再整合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

  今年5月17日,湖北带路商贸物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林林拿到了湖北省首张“九证合一”营业执照。

  “在‘五证合一’的基础上,增加了海关报关单位注册登记证书、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企业备案表、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公章刻制备案4项内容。”市工商局局长郭毅表示,过去办完9个证照需要20多天,现在3个工作日内就可拿到“九证合一”营业执照。

  改革不停歇,襄阳治理部门藩篱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快。

  高新区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开展先行先试改革:市直26个部门121项审批权下放到高新区,90多项监管和执法权委托给该区。“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的“三个一”管理模式形成。

  2015年7月1日,襄阳市行政审批局正式办公,承担市直20个部门145项审批职能,同时启用市行政审批局专用章。至此,襄阳成为全国首个在全域范围内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的城市。

  创新的路上,不能忽视成本的投入。襄阳大力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积极破解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题。

  2014年,我市首设汉江产业开发基金,用1元钱撬动10元社会资本。如今,基金总规模已达20亿元,吸引10多家银行和10多家投资公司参与,撬动银行和社会资本100多亿元支持企业创新。

  截至目前,已有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与汉口银行签订了贷款合同,获得2200万元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出台政策,对获准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前50家企业,挂牌当年给予100万元奖励;对获准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等区域性股权转让市场挂牌的前80家企业,挂牌当年给予30万元奖励。

  目前,我市有四板市场挂牌企业71家,打造了全省四板市场首个市域科技板互联网板块。新三板挂牌企业10家,上市企业9家。

  加快聚集高层次人才

  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是集纺织、家纺制品生产和经营于一体的大型纺织企业。近年来,该企业投入资金、搭建平台,培养了一大批高精尖类人才,助力企业发展。

  电器维修高级技师贾军海,拥有国家发明专利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2项。2008年至今,他累计为公司节约维修经费416.6万元。

  技术攻关组骨干成员、高工刘定会,虽然是一名身材娇小的女同志,但她已在企业技术中心搞科研26年,拥有6项科研发明。她所在的科研小组获得过省、市科技进步奖。

  “这些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发展增强了核心竞争力。”该公司党委书记鲁志勇介绍,公司拥有253项专利,每年研发新产品均在130个以上,开发的木棉多组分混纺纱线填补了国内空白,柔洁纺原创技术、汉麻产品等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

  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

  我市从创业资助、场地支持、融资支持、科技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各类市场主体面向海内外大力引进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

  5年来,我市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29个,资助科技经费5100万元。支持产业创新团队20个,资助科技经费1060万元。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人、湖北省“百人计划”专家10人。

  湖北追日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引进“千人计划”专家刘正新博士,成功研发出光伏逆变器、智能充放电设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一举成为全省光伏行业龙头企业。

  新加坡籍华人苗华春博士创新团队进入襄阳宇清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来,研发出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集成式电驱动系统,实现了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自动变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三大技术的模块化集成,被列入国家“863计划”,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抢占了技术制高点。该公司已经开发出11个系列和品种的驱动系统模块,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企业。

  “有才华你就来,人人都是创客!”在去年10月举办的2016第五届创业创新大赛上,来自武汉、黄冈、上海、苏州等全国各地的280多支团队路演比拼。一大批高技术、智能化、环保型项目,受到创投机构追捧。

  据统计,近年来,共有21名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和湖北省“百人计划”专家成为“新襄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