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当前位置 : 主页 > 恩施新闻 >

【抗战在恩施】之二十:蒋介石在恩施的行馆

时间:2016-01-29 00:51 浏览:

【抗战在恩施】之二十:蒋介石在恩施的行馆

恩施知名文史专家 贺孝贵

    恩施市东郊龙洞,有一处抗战时期修建的蒋介石的行馆,引起我的好奇,决定去看一看。

    车出闹市,到城郊三孔桥,沿龙洞河旁的村级公路继续东行,不过五公里,一挂瀑布从山腰而降,白色的水帘撞击着山脚的乱石,飞花四溅,声如雷响。从瀑布边小路上山,两个巨大的石灰岩洞穴一上一下映入眼帘,上洞是干洞,杂草丛生,久无人至,下洞一泓碧水倾泻而出,翻过洞前的石坎,形成瀑布,这便是久负盛名的龙洞。尽管这里有着“龙洞飞瀑”的美誉,也有着“子午来潮”的奇异,我也无心浏览,一门心思奔洞后的蒋介石行馆而去。

    龙洞后的山更加险峻,紧密的竹林遮掩着到处突兀的石丛,连绵直上山顶,与云天相接。我不由得感叹当初在这里修建蒋介石行馆的用心,除了风景优美,主要意图是防日寇飞机投弹轰炸,日机无论是从那个方向飞来轰炸,因要避让陡峭的山体,炸弹就不会在这里堕落。

    蒋介石行馆建在竹林深处的一个山台上,乍一看,实在不敢相信它曾经的辉煌,仅剩的一间屋,墙皮开裂,裸露的木柱上,横钉的墙条经风雨的剥蚀后呈现一片乌黑,有着曲折花纹的窗扇倒还显着一些富贵,但也是飘飘摇摇,欲垮欲坠。在乡民的指点下,我用脚扫开杂乱的刺草,探索残存的墙基,总算在心里复原出它原来的样子:这是一幢一字形三排间加靠山两小间的建筑,与恩施抗战时期所有的速成建筑一样,青石为基,立木为架,钉木条抹泥为墙和天花板。与当地民居人字形两面水屋顶不同,是一直脊加四斜脊的四面水屋顶,铺盖的土窑小青瓦也要厚实密集得多。总面积约有100平方米。三间正屋,两头的屋小,作卧室与会客室,中间的屋大,作会议室。靠山的两间更小的屋分别作机要室和电报房。屋右侧下的青石山崖下,另有一个人工开凿的防空洞,外小里大,进深有20多米,靠里面铺有楼板,四周用木板装饰成房,可供人躲飞机轰炸时短时居住,现在木质构件早已不存。防空洞前的田坝中原有一幢民居,征用作警卫部队驻扎,现在经乡民改造,已不是原来的样子。

    为何要在这里建蒋介石行馆?翻阅随身携带的1947年民国恩施县政府编写的《恩施县抗战史稿》,才知道这里原是1938年武汉失陷,湖北省政府迁恩施和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设恩施,湖北省主席兼六战区长官司令陈诚的临时住所。1943年6月29日至7月3日,蒋介石视察恩施,住在这里,同年12月改建扩修,定为国府主席行馆,以备蒋介石再来居住,实际上蒋再未来过,这里一直是陈诚居住和办公的场所。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一件大事,蒋介石行馆,作为抗战遗址应该有它存在的价值,教育后代不忘国耻,意义不可低估。据了解,龙洞已规划为旅游开发区,蒋介石行馆已列入城市建设维修规划。不久后再来龙洞,这里将是另一番景象。